壓力管道操作規程
一、壓力管道在使用前做好一切準備工作,落實各項安全措施。
二、凡操作壓力管道的人員必須熟知所操作壓力管道的性能和有關安全知識。非本崗人員嚴禁操作。值班人員應嚴格按照規定認真做好運行記錄和交接班記錄,交接班應將設備及運行的安全情況進行交底。交接班前要檢查管道是否完好。
三、壓力管道本體上的安全附件應齊全,并且是靈敏可靠,計量儀表應經檢驗合格并在有效期內。
四、壓力管道在運行過程中,要時刻觀察運行狀態,隨時做好運行記錄。注意壓力、溫度是否在允許范圍內,是否存在介質泄漏現象,設備的本體是否有肉眼可見的變形等,發現異常情況立即采取措施并報告。常規檢查項目如下:
㈠ 各項工藝指標參數、運行情況和系統平穩情況;
㈡ 管道接頭、閥門及管件密封情況;
㈢ 保溫層、防腐層是否完好;
㈣ 管道振動情況;
㈤ 管道支吊架的緊固、腐蝕和支撐以及基礎完好情況;
㈥ 管道之間以及管道與相鄰構件的連接情況;
㈦ 閥門等操作機構是否靈敏、有效;
㈧ 安全閥、壓力表、爆破片等安全保護裝置的運行、完好情況;
㈨ 靜電接地、抗腐蝕陰陽極保護裝置完好情況;
㈩ 其它缺陷或異常等。
五、閥門的安全操作
一般情況下,要求閥門的開啟和關閉都應緩慢進行。向容器內充裝制冷劑時,閥門應緩慢打開,以免引起容器的脆性破壞;開啟供液和回氣閥門時,應緩慢進行,防止壓力波動過大引起液擊;嚴禁敲擊碰撞低溫設備的閥門,尤其是鑄鐵閥門,防止低溫脆性;液體制冷劑管路及水路的閥門應緩慢關閉,防止發生“液錘”現象破壞管路及閥門;在有液體制冷劑的管路和設備,嚴禁將兩端門同時關閉,防止引起“液爆”。易發生液爆的部位包括:
(一)冷凝器與貯氨器之間的管路;
(二)高壓貯液器至膨脹閥之間的管道;
(三)高壓設備的液位計;
(四)容器之間的液體平衡管;
(五)氣液分離器、循環貯液器至蒸發器的管道;
(六)泵供液的液體管道;
(七)容器至緊急泄氨器之間的液體管路等。
開啟閥門時,為防止閥芯被閥體卡住,要求轉動手輪不應過分用力,當開足后應將手輪回轉1/8左右,這也方便其他操作者判斷閥門的開、關狀態。
對于DN25以上的閥門,要求開、關時,應先松開填料壓蓋(盤根),待閥門打開或關閉后再輕輕扣緊,以不泄露為止,這樣做是為了減輕閥桿對填料的磨損。
六、充氨站及充氨操作

㈠ 操作程序(開機狀態下,向低壓系統充氨)
1、關閉高壓調節站來自貯氨器的截止閥,打開來自充氨站的截止閥;開啟低壓循環桶的供液閥;
2、將氨槽車與6密封、牢固連接;
3、微開氨槽車出液閥,微開閥5、閥6,排除連接管路中空氣,后關閉閥5;
4、打開氨槽車出液閥、閥6、緩慢開啟閥3向高壓調節站充氨;
5、根據低壓循環貯液器液面高度,間斷開啟氨泵向各庫房供液;
6、氨液充完,關閉氨槽車出液閥、高壓調節站來自充氨站的截止閥;
7、打開閥1,抽凈管道內余氨后,相繼關閉閥2、閥6、閥3,開啟高壓調節站來自貯氨器的截止閥,恢復正常供液;
8、拆除充氨連接管路。
㈡ 注意事項
1、充氨試漏的壓力不得超過0.2MPa;充氨時,設備內的壓力不超過0.2MPa.充灌制冷劑的數量應嚴格控制,并做好稱量數據記錄。充氨站與槽車或氨瓶的連接必須采用無縫鋼管或耐壓3MPa以上的橡膠管。與橡膠管相接的管頭需有防滑溝槽或采用螺紋連接,以防脫開發生危險;
2、操作人員必須佩戴防護手套。現場要準備防氨面具、防護眼鏡及急救藥品和水源。嚴禁在現場吸煙或明火作業;
3、天冷充氨速度較慢,嚴禁用任何方法加熱氨瓶或氨槽車;
4、如發現接口有漏立即停止加氨,排除漏點后再繼續操作;
5、正常運行時充氨站內壓力應較低,如壓力過高應開啟閥1進行降壓;
6、正常運行時充氨站的閥4(壓力表閥)常開,其余各閥應關閉。
七、高壓調節站的操作

圖中:1---接壓力表 2----接制冰低壓循環桶 3----接經濟器進液
4----接排液桶 5----接貯氨器出液閥 6----接充氨站 7----接空氣分離器
1、正常工作時,閥1、閥2、閥3、閥5常開,閥4、閥6、閥7關閉;
2、充氨時,關閉閥5,充氨完畢再打開;
3、排液桶排液時,關閉閥2、閥5排液完畢后再打開。
八、熱氨融霜的操作
融 霜 時,最 好 用 單 級 壓 縮 機 排 出 的 氣 體,它 溫 度 高,可縮 短 融 時 間。冬 季 融霜,為提高壓縮機的排氣溫度,可適當減少泠凝器的臺數或減少冷卻水。但禁停止全部冷凝器,以免發生事故。
融霜操作最好選擇在出庫后、庫內無貨或貨物很少時進行。
將排液桶調整到工作狀態,沒有排液桶時將液體排入低壓循環貯液桶,若利用低壓循環貯液桶,必須調節供液量,使低壓循環貯液桶內液面不高于30%便接收融霜排液。
其操作步驟如下:
1、首先關閉調節站的供液節流閥,延時關閉回氣電磁閥,停止蒸發器工作。
2、打開液體調節站上的排液閥和排液桶上的進液閥,使氨液能流入排液桶中。
3、緩慢打開熱氨融霜閥,增加蒸發器內的壓力,但不應超過0.6MPa。然 后 用間歇關、開調節站上排液閥的辦法進行排液。排液時,排液桶的貯氨量不超過70%,如達到70%,應先排液后再進行融霜。
4、當蒸發器排管外霜層全部融化脫落后,再開一次排液閥,排盡管內凝液和 積 油,然
后關閉熱 氨 閥,排 液 閥 停 止 融 霜。再 緩 慢開 啟回 氣 閥,降 低 排 管 內 的 壓力,當降至系統回氣壓力時,開啟供液閥,恢復制冷工作。
5、為防止低壓、低溫管路在融霜時受到壓力波動和溫度變化影響,規定進入蒸發器前的熱氣壓力不得超過0.6MPa,禁止用關小或關閉冷凝器進氣閥的方法加快融霜速度。同時應注意排液時不要發生水錘現象,嚴重時會造成管道、閥門破裂泄氨,發生事故。排液時,排液器的貯氨量不應超過70%。
6、熱氨與水配合融霜的操作(適用風機)還應注意以下事宜:首先用熱氨融霜,大約5分鐘后,霜層與排管表面脫開,然后開沖霜水泵和沖 霜 水 閥,用 水 沖 霜大 約 15~20分 鐘 可 沖 完。沖 畢 停 沖 霜 水 ,開 回 水 閥,放 盡 管內存水;帶管壁干燥后停熱氨,調整閥門,恢復正常工作。
九、放空氣操作
1、具體操作如下:
⑴開啟混合氣體進入閥,再開啟降壓閥,放空氣時,降壓閥始終開啟。
⑵稍開進液節流閥,使氨液進入蒸發吸熱,混合氣體中氨氣遇冷凝結成液體,空氣積存于上部。
⑶稍開放空氣閥,將空氣放于水中。
⑷當空氣分離器底部外殼結霜超過1/3時,關閉進液節流閥,開啟分離器上的節流閥,使分離器內的氨液節流后氣化,吸熱直到霜層融化。然后關閉設備上的節流閥和進液節流閥。
⑸ 放空氣結束后,先關閉混合氣體進入閥,然后依次關閉進液節流閥、放空氣閥,開設備上的節流閥至霜層全部融化后關閉,關回氣閥,放空氣工作停止。
2、注意事項
⑴ 進液節流閥不應開啟過大,應根據回氣管道的結霜情況進行調整。回氣管未保溫時,管上的結霜長度不應超過1.5m,回氣管包保溫層,則回氣管不結霜。
⑵ 混合氣體進入閥應全開。
⑶ 放空氣閥要開小些,減小放空氣時氨的損失,其開啟的大小應根據水溫升高及水中氣泡的情況來判斷。若氣泡呈圓形并在上升過程中無體積變化,說明放出的是空氣,如上升過程中氣泡體積減小,則說明放出的氣體中含有較多的氨氣,這時應關小放空氣閥,如水溫明顯上升,并發出強烈的氨味,水逐漸呈乳白色,并發出輕微的爆裂聲,則說明有氨液放出,應停止放空氣操作。
十、冷卻排管的操作與管理
首先根據冷卻排管的結霜情況判斷供液量多少,其次應及時融霜并放油。除霜時,嚴禁用重物敲打排管,有熱氣融霜的可在融霜時放油,否則需在排管最低位置設放油閥定期放油。同時,還要保護排管免遭機械撞擊。
十一、冷凝器的操作管理
首先根據壓縮機的制冷能力和冷凝器的冷凝能力,調整冷凝器的運行臺數和冷卻水泵或風機的運行臺數,實現經濟合理的運行。
運行中要檢查管路及各有關閥門的開啟情況,其中進水閥、出水閥、進氣閥、出液閥、均壓閥、安全閥前的截止閥的閥門必須全開,放空氣閥應關閉。同時應注意:
1、冷凝壓力一般不超過1.5MPa;
2、經常檢查冷卻水的供應情況或風機的風量情況,保證水量或風量足夠,分配均勻。蒸發式冷凝器的進出水溫差通常控制在8~14℃;
3、對于氨壓縮機應定期采用化學分析法或酚酞試紙檢驗冷卻水是否含氨以確定冷凝器是否漏氨,一般每月一次,發現問題及時處理;
4、根據水質情況,定期除水垢,水垢厚度一般不得超過1.5㎜,一般一年清除一次;
5、蒸發式冷凝器運行時,應先開啟風機、然后是循環水泵,再開啟進氣閥和出液閥。噴嘴應暢通,應定期清除水垢。
冷凝器停止工作時,應首先關閉進氣閥,間隔一段時間后,再切斷水泵和風機的電源,停止供水。冬季應將冷凝器中的積水放凈。若冷凝器長時間停用,須將制冷劑排空,并與其他管路隔開。
十二、調節站的操作管理
氣體調節站上的回氣閥不要開得過大或過快。在融霜或熱負荷突增后降溫時,回氣閥應先微開,待蒸發器內壓力與系統中的壓力基本平衡后,再全部打開回氣閥,以免壓縮機濕沖程。
正常工作時,液體調節站上各閥門的調整,應根據蒸發器的結霜情況及熱負荷的變化情況來決定荷的變化情況來決定開啟度的大小,使供液量適應冷間熱負荷的要求。當調節正常后,可不必頻繁調整。
十三、冷風機的操作管理
啟動前應先檢查風機的情況,葉片轉動應靈活。風機啟動后,應先開回氣閥再開供液閥。運行中翅片管組應結霜均勻,若不均勻,應調整供液量;若霜層太厚,需及時融霜。
冷風機的淋水管的噴水孔和下水管道都應保養良好,定期檢查和清理水道,保持暢通。
十四、維修時的安全操作
拆卸機器設備上的閥門、焊補管道焊縫時,嚴禁在有制冷劑和帶壓情況下進行;壓縮機房和設備間嚴禁有明火;檢修制冷設備時應注意防止發生觸電事故;機器與設備檢修后,應進行耐壓強度和氣密性試驗;若更換或增添管道時,必須采用符合規定的無縫鋼管。機器設備附近和車間內禁止堆放無關用品,各通道暢通。壓力容器、壓力管道的維修應按照國家相關規定,并由有資格的單位進行。
|